“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分析

2019-08-20 15:10

摘自:《博客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已成为目前课改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打破传统的语文教材观,着眼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语文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新理念,拓展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野。这些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是从不同层面对语文教材观的新建构,体现了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上是现代教育理论、新文化思想和课改经验智慧交叉融合的结晶。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深入把握其思想和精神要义,着眼于建构活动与发展的教材新模型,为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教材的编写理念

该教材试图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主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教材的人本化: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开始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由死板的知识形态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即以人的发展和促进生命的成长为基本点,表现出鲜明的人本化趋势。高中语文新课标从这一人本化趋势出发,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育人功能,“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与教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该教材就是着眼于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优势,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使语文教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唤醒灵魂、完善心智、建构自我的范例,即有利于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结构与教材内容的编制模式。

从该教材的内容来说,加强了人文因素,突出了语文教材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注重对文本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力求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这就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语文教材要“富于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教材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涵养文化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语文本质上就是人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意识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理想、思维、判断的直接体现。语文的世界不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的情感、思想、心灵与生命。因此,该教材的编写力求凸现人文性特征,使之富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体验与探究、审美与发现,得到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就是说,该教材的编写力求给学生勾画出一道生命的底线,筑起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实际上,学生只有在教材文本世界中动情动容,感受到文化精神的美的时候,才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生命成长,才会取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教材的活动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学好语文,在活动中求得发展

该教材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作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这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由活动赋予的并在活动中生成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获得发展,个体获得丰富,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活动中逐步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总之,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主体性,表现出主体性,活动是影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该教材致力于建构活动与发展的教材新模型,实现了教材的活动化。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学生----列昂节夫,继承并改造了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理,深入的探讨了对象性实践活动在人的意识、心理以及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他的“活动----个性”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儿童的心理起源于外部活动,不研究儿童的活动,就无从说明儿童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中逐步内化而成为内部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心理、意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列昂节夫还指出,活动同样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稳定基础,个性是显示关系的总合,而这些关系是在活动中实现的,个性形成的动机是在活动中产生的,个性是在后天活动中才能形成的。人在活动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积累经验,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也只有通过活动教育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完善、发展人本身。列昂节夫的研究告诉我们,不但要重视活动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要十分重视活动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价值。不仅要组织以认知为主的认识活动,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方面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发展、自主实践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我判断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健全的个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主体实践的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通过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的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自己的自主活动。为此,该教材的编写重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套教材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发现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该教材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求得发展。

(三)教材的生活化: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

所谓教材的生活化,就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其中注入了生活内容,创设了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悟人生。该教材突出了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正如高中语文新课标多次指出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留心关注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该教材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言语实践活动,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在学习中最有乐趣的文本和材料,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鲜、活泼、有创意的生活化语文学习活动。

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来看,语言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展获得源头活水,变得生气勃勃。因此,该教材的选文和其他所用的材料都是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理发展水平;即使是“练习设计”,也挖掘它与生活的联系,在教材中创设生活情境。这套语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有意识的语文实践,千方百计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语文生活化学习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求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积极地把语文教材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这就是说,该教材编写的生活化重视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生活中习得语文能力,形成思想观念;坚持生活本身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激励、启发、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善于发现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当然,语文教材贴近生活,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选择、无限制地进入语文教材,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喜欢的东西都可作为语文教材的内容。语文教材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而是要超越现实生活,追求一种人生理想创造可能的生活。因此,该教材的生活化,意味着语文教材的内容既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

2、该教材的整体设计

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教材力求突破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例,切实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材观。在整体设计上注意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结构的设计: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知识与文体型结构的局限,采用以人文话题切分并组合模块单元的结构方式

该教材在必修模块整体结构的设计上突破传统语文教材以知识体系或文体切分组合模块单元的局限,采用以人文话题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的结构方式。五个模块分解成为20个与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密切相关的人文话题,每个话题涵盖单元,这些话题涉及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每个话题的选择与确定是多角度的,不是按照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编排,而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把20个话题组成一个呈现序列,不同领域的话题相互间隔,同一领域的话题在五个模块中循环出现,这样便构成了20个既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单元,每个模块包括4个单元。这种以话题为主线来切分组合模块单元的结构方式,不同于传统教材以知识能力或文体来切分组合单元的做法,它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以知识和能力或文体为主线切分组合单元的做法,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过程的分解和程式化,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和语文活动的综合性,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特征。而以人文话题为主线切分组织单元则不同,人文话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质性、召唤性和对话性。开放性是指文本不受文体与文白的限制,只受话题自身的约束,这保证了同一单元内部文本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同质性是指同一话题下的文本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区分度。召唤性是指话题形成不同的对应关系和沟通方式。对话性是指话题本身成为推动单元内各文本之间进行沟通的动因和线索,它使单元内的各个文本因拥有共同话题而形成互动和对话,每一个文本既是说话者,也是听话者。共同的话题把单元内的所有文本卷入一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中心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单元结构设计:致力于三个“突破”,实现了教材内容组合的多样化和语文活动性学习的丰富性

致力于单元结构设计的三个“突破”,是该教材的一个基本特色。第一,突破了传统单元设计中“课”的概念,把单元内的所有文本和内容整合成一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线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构建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动态模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取消课的限制,打通单元内所有文本界限,不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困难,反而会增加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第二,突破了选文的文体限制,把文体知识的学习和文体表达的训练同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以语文的应用学习和实践学习促进文体写作技能的提高。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体写作知识基础,在高中应加强文体写作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必追求系统的知识传授。同一单元内围绕同一话题呈现不同文体的文本,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更加直观、清晰、准确地理解文体之间的差别。第三,突破了文白分编,把文言与白话文本按照话题的需要编在同一个单元,使文言文的教学不再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在与白话文本对比参照性的阅读、对话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将获得更多的情境动力和思想张力,有助于消除学生厌学和畏难的情绪。文言知识以发展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安排在相关单元的后面,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三)实践活动设计:以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活动为中心,凸显语文实践活动的建构性和对话性

该教材凸显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建构性和对话性,以特定话题作导引,设计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或情境,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本语言,在对话中生成生命体验,在探究中建构文本意义,在应用中产生创造性解释并获得精神启示。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建构支架、生成通道和对话磁场。我们把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阅读文本的活动,二是拓展学习的活动,三是社会实践的活动。由单一文本走向互动文本,继而走向实践文本;由诵读、感受、体验,走向对话、交流、探究,继而走向应用、实践与创新;由语文读写活动,走向语文探究活动,继而走向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复合交融便生成了开放而灵活、复杂而清晰的单元内部结构。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查阅资料等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鉴赏、探究的结果,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语文实践中,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敢于尝试体验陌生经验,大胆探究未知领域,认识并挖掘自己的潜能。

(四)结构体系的设计:从语文本体出发,体现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有机融合的特性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思想的脚手架,是文化的河床。语文与思想、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是一个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呈现的是一种互生同构、共生共变的系统协同关系。语文学习之所以存在非语文性的障碍,主要是因为语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情感与生活等要素具有认知与理解上的难度等级和经验层级。因此,语文教材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要在所选语文文本的思想、审美及文化内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情感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形成一种适当张力,使文本中的思想驱动力、审美张力与文化诱发力成为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动力。可见,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与其思想情感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建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把语言能力从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上剥离下来进行分解式的培养和训练的做法必须抛弃,因为语言一旦从思想、审美和文化的生命之躯上脱离,也就失去生命力。

为此,针对传统语文教材过分强调就语言学语言,忽视审美体验、思维训练与文化陶冶的缺点,该教材的编写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把语言学习、审美体验、思想情感的发展和文化陶冶及人文素养的养成等诸多方面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展开话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与积累、思索与对话、体验与探究、交流与表达、拓展与创新,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单元结构,教材就不仅具有生成问题、创造情境、引发活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心理驱动、动力维持、反馈调节等功能,这是现行教材所不具备的。

3、该教材的基本特点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课改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精神,该教材就体现了新课程的这种精神,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建构起活动与发展的教材新模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发展。

(一)活动型教材结构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线编制文本,将教材结构化为一系列不同层级的自主学习活动

所谓活动型教材结构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线编制文本,设计教材的结构,将教材结构化为一系列不同层级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教材的结构,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动态流程,即教材的结构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融为一体。它能使语文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平台。该教材对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即由“话题点击”的活动、“文本阅读”的活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文本扩读”的活动等不同层级的自主学习活动构成。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就是具体呈现为这种不同层级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变静态的知识型教材结构为动态的自主学习活动结构,使传统教材的知识结构形态变成主体的生命活动形态,实现了教材结构的动态化、主体化和生命化。

从现在这个初步设计来看,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由于呈现的就是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活动,即话题点击的情感与兴趣活动、文本阅读的整体感知活动、体验与探究、对话与感悟的活动、应用与创新以及文本扩读的活动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所以这种教材的结构,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动态的自主学习活动结构,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动态流程,它化教材的知识结构形态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形态,能够真正实现教材结构的动态化、主体化和生命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就是主体性学习活动的结构,就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因为主体性阅读活动、自主性写作活动、体验与探究活动、对话与感悟活动、应用与创新活动等等,实质上都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动的形式、生命活动的状态、生命活动的表现。所以说,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就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应该说,这种教材结构化死板的知识形态为鲜活的生命形态,是以学生的活动与发展为中心所进行的一个重要变革。

第二,活动型教材结构的设计,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求得发展,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体验与探究、学会对话与感悟、学会鉴赏与审美、学会应用与创新、学会参与和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生命成长的基本形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主要机制。这就是说,人是在活动中生存和成长的,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的,活动是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来说,自主性活动是他们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我们可以这样说,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转化;惟有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才有望实现。因此,活动型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践学习活动、应用与创新学习活动作为教材结构设计的基本点,这就是说,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注重倡导的是体验活动、探究活动、感悟活动、对话活动、应用与创新活动等多元化的活动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学习语文以得到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概括来说,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的设计,就是重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就是为了“以活动促发展”,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建构。

第三,活动型教材结构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一种课程的语言”,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反复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制也必须体现这种实践性特点。

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设计,其本质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就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具体来说,这种活动型教材结构把语文实践活动化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阅读的实践活动,包括体验与探究活动等;二是利用有关的学习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三是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可使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相联系,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和自主实现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活动型教材,就是一种实践性教材。

(二)活动性学习设计:注重学生发展中的自主体验与探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三维”发展和完整性建构

为了突出活动型教材的特色,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活动性学习”设计,同时,必修课教材的五个模块中都设计了“活动性学习”专题。这种活动性学习设计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学习发展与成长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主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主体性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活动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发展中的自主体验和探究,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语文学习活动,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三维”发展。所以,活动性学习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对学生进行完整性教育。活动性学习就是完整性学习,因为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又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还要使他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综合性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往往被曲解为“各种知识的相加”和“全面性学习”。而这种活动性学习概念可以避免这种误解,它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活动中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三维”发展。所以,活动性学习,其本质是一种对人的完整性建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完整性发展,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新课程的实践也充分说明,实施这种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一种确有成效、得到学生欢迎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